Loading...
Loading...
上學期上了一堂藝術史通識,期末作業是去美術館選兩幅畫做形式分析(formal analysis),這堂課是我第一次有系統的認識視覺藝術。在美術館裡晃來晃去,課本中一個個不同時代和主義的特徵在我眼前鮮活的上演。我盯著幾幅令我特別印象深刻的畫,心裡思索著是什麼元素使我偏好這副畫多於其他作品。
我特別喜歡印象派,相較於一些現代和後現代的畫作,印象派的討喜似乎很直覺。你不需要了解它的發展脈絡和它想挑戰的觀點(就在說你極簡主義)就能欣賞並且喜歡上印象派的繪畫方式。
相比於文藝復興、巴洛克、和寫實主義等等較接近學院派的風格,印象派的作品幾乎都有明顯的筆刷痕跡。雖然放棄學院派隱藏筆觸的畫法讓畫面不再光滑細膩,印象派鬆散可見的筆觸卻讓我有一種身歷其境、似曾相似的臨場感。課本上說印象派追求的是記錄下特定時間、光線下的視覺印象,而不是執著於描繪物體的形狀和細節,下面這幅《日出印象》就是帶有濃厚印象派特色的經典的作品。
日出印象
我很好奇我對印象派的偏好是否恰恰來自於它的不真實,或者該說它對細節的刻意省略。生活在手機一掏就能紀錄下無數畫面的年代,學院派再怎麼細膩的還原實景對我來說都是相對於相片的一種次級呈現(單論真實性)。雖然對這些畫家能只用顏料和筆刷就如此精準的紀錄下這些畫面感到佩服,但多數學院派的作品並沒有拓展我對畫面表現方式的認知,因此我覺得不如印象派的作品有趣。或許是因為大腦對於視覺畫面的記憶本身就是模糊的,看印象派的作品總會有那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整堂藝術史最有趣的部分就是看新的主義們如何因為時代或環境的影響而顛覆舊有的想法,印象派便是其中最鮮明的例子。從15世紀透視法的成熟到19世紀中葉,西方藝術以「再現現實」為最高追求,即使不同流派(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在題材與情感表達上有差異,但都基於嚴謹的解剖學、光影法則和相似的空間透視。印象派的出現直接否定了學院派對精確性的執著,放棄輪廓線與細節刻畫,轉而去捕捉光影和色彩中瞬息萬變的氛圍(像是《日出印象》中模糊的港口)。
其他例子像是巴洛克用戲劇性和明暗對比挑戰文藝復興的和諧與理性,新古典主義以英雄主義和道德價值觀為題材,脫離洛可可愛畫的奢華貴族生活,都會發現藝術家總在繼續嘗試新的技法和題材。在背後推動這些改變的因素有很多:宗教、社會風氣、市場需求,不過其中我最好奇的是科技。
科技和藝術雖然常被放在光譜的兩端檢視,但科技其實一直默默的影響著藝術的發展。繼續用印象派作為例子,我們可以說印象派不只是觀念上拒絕寫實,而是當時的技術允許他們發現另一種真實。不論是便攜顏料管的發明,或是底片攝影的出現都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印象派的畫法轉變。
在金屬顏料管量產之前,畫家使用的顏料很難保存和攜帶,戶外寫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多數畫家只能在工作室裡憑藉記憶或草圖來描繪自然風景,這也導致當時的繪畫風格比較傾向於靜態、精細的畫面,追求一種理想化的現實,像是古典風景畫中那種近乎公式化的光線效果。
但顏料管的出現,讓戶外寫生變成一種常態。 顏料管良好的密封性,加上輕便的特性,讓畫家可以長時間在戶外工作,直接面對自然光線的變化,捕捉清晨的霧氣、正午的強光、或是黃昏的暖色調。《日出印象》就是在法國港口的晨霧中快速完成的,這種帶有「臨場感」的風格,也成了印象派的核心特徵之一。
顏料管也促成了厚塗法(Impasto)的普及。 穩定的顏料材質讓畫家可以用厚重的筆觸堆疊,甚至用畫刀刮抹強化筆觸的痕跡感,與古典繪畫中平滑細膩的質感十分不同。另外像是點彩畫派(Pointillism)也因為顏料管的發明,讓畫家可以更輕鬆地取得乾淨且穩定的顏料進行色彩實驗(點彩畫派受到當時光學與色彩理論的影響),若是沒有顏料管,畫家需要自行研磨配顏料或依賴工坊,並且因為保存不易無法攜帶大量顏料在戶外進行色彩排列的實驗。
最後,攝影的出現也間接影響了印象派的發展。相機使得藝術不再需要追求畫面的真實性,而藝術家們也開始尋找機械無法完美複製的畫面。人們的審美隨著攝影的發展和印象派畫家的新奇嘗試不斷演變,慢慢的一個新的藝術主義就誕生了。身為出生在21世紀的小孩,更喜歡印象派或許不是巧合,從小便跟許許多多的照片一同長大,極度真實的畫作反而不如模糊的印象使我感動。
photo impressionism 印象派也反過來影響了攝影
在藝術史中我看見顛覆-確立-顛覆是一個不斷重複出現的規律,而我們好像也正在經歷一個新的顛覆。如果將藝術創作週期粗略的分成構想、執行、修正的話,ai模型現在已經能成功的完成執行的部分。目前主流的文生圖(text to image)模型都有能力將一段文字描述轉換成一張高度吻合描述的圖片,在有高品質的訓練資料下產出的圖片所擁有的技巧和特色也都與真人藝術家相去不遠,至於如何劃分ai生成的圖片和藝術就是我們這個世代還尚待解決的問題了。
我覺得ai有潛力能讓我們找到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雖然還不確定是什麼,但是現階段或許能從幫助藝術家開始善用和熟悉ai的能力開始。就像軟體工程師非常歡樂的擁抱cursor等ai native ide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藝術家或許也該更開放的參與這場科技革命,而不是一直想打官司告別人侵權(好啦侵權還是要告,不過很明顯每個圖像大模型都有偷train在個人藝術作品上,感覺根本不可能抓得完,更不用說各種延伸作品了)。
很期待ai與藝術在未來會如何互相影響,最近幾個月我finetune了非常多圖像生成模型,感覺只要有足夠好的學習樣本,ai就能學會任何畫風,或許不久之後ai就會成為一個掌握世界上已知的所有繪畫技巧和流派的大師。而且由於ai是預測一個data distribution,我們可以在ai訓練的向量空間中不斷取樣然後找出人類從未見過的像素組合,這樣的視覺探索在ai出現前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面討論的印象派因為技術發展而找到新的視角,AI模型的出現就像相機一樣也將使現代的藝術家重新思考創作的方向,進而發展出後ai時代的藝術主義。用不同的媒介展現不同的觀點,持續挑戰對美的認知,我想這是藝術能一直受到許多人喜愛的原因之一,好期待看到之後的藝術會因為ai產生什麼樣的改變。
現在十分主流的 score-based generative model
最後推銷一下我做的工具Pupa AI,我覺得我landing page做的蠻用心的,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哈哈哈
這個工具的core vision是augmenting human creativity with ai,當時是受到runway的啟發,把文章方在下面,希望之後能到那邊工作…超酷的公司
https://cvalenzuelab.com/newmedia
https://runwayml.com/news/machine-learning-en-plein-air-building-accessible-tools-for-artists
其他酷酷的文章:
https://thesephist.com/posts/synth/
https://every.to/divinations/dall-e-2-and-the-origin-of-vibe-shifts